今年河南高考作文咋写?资深作家,省实验、郑外等名师为你解读

今年河南高考作文咋写?资深作家,省实验、郑外等名师为你解读

转载文章 2021-06-08 1887

昨天的语文考试结束后

作文题目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

那么

今年的题目

考生应该如何立意?

怎样树立作文框架?

该作文考察的主旨是什么?

有哪些亮点?

下面请看看我省

资深语文老师的分析!
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
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,涉及基础、方法、路径、目标及其关系等。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,他说:“修身以为弓,矫思以为矢,立义以为的,奠而后发,发必中矣。”大意是,只要不断加强修养,端正思想,并将“义”作为确定的目标,再付诸行动,就能实现理想。

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,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。
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用好“历史语境”,驱动“时代情境”

赵长春,中招、高考热点作家,阅读推广人,理论宣讲工作者。供职于河南科技学院。新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。30余篇作品入选全国多地高考、中招阅读试题。出版有小说集《我的袁店河》《我的袁店河传奇》,散文集《我的望窗季节》,诗歌集《我的花花诗界》等。

比较去年,2021年全国乙卷的作文依然体现着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、培根铸魂的育人导向、心系家国的时代精神。

作为材料作文,任务驱动明确。创设的写作情景是“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,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”。给定的材料很好理解,创设情境贴近实际。

具体来讲,题设以古人名言为材料,由古印今,选材呈现、情境任务组合得好,有机融合材料主旨的限定性和时空思考的延展性:呼应时代发展,瞄准育人目标,聚焦青年人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;关联个人与国家,民族与世界。题设兼具思辨性、开放性和启发性,可以激发考生历史时间、空间上的横向、纵向跨度思维,用好“历史语境”,驱动“时代情境”,进行多角度、多层面的思考,“互动”古今,“链接”当下,有话想说、可说、能说,写出好文章来。

立意谋篇上,要牢牢把握“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”的导向,立足时代要求,联系自己独特、真实的生活体验、人生感悟、思考认识,审视自我,提升自我。

论证思路上,紧扣材料“修身以为弓,矫思以为矢,立义以为的,奠而后发,发必中矣”,由理思事,把握准引导材料情境和任务驱动情境:“对理想的追求,涉及基础、方法、路径、目标及其关系等”,开篇明义,可采用“观点+解释+举例佐证+总结陈词”推进。

论证过程中,注意由果思因、递进层叠,思考应对时代挑战,提出修身自我(学习)、正思(立志、理想)、取义(报国、圆民族复兴)的路径,完成由问思解。

行文时,注意事例丰富(古今中外,特别是结合百年党史),警句引用,显露文采,承上启下,首尾呼应,结构严密。

每位考生都是时代的参与者、见证人、担当者。围绕育人目标,重视培根铸魂,高考作文不避热点。多读多写,关注时事,加强思辨,功夫下在平时,大家都能写出思想与表达上乘的好文。

落实“立德树人”,注重传统文化,切合学生特点

张云佳,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、河南省名师、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。

2021年高考作文新鲜出炉,总体难度不大,但考生需要对所给材料进行深入分析,能够切中肯綮,抓住关键。

1. 彰显立德树人导向,注重理想价值引导

今年的高考作文是一则与理想有关的题目:“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,涉及基础、方法、路径、目标及其关系等……”因此,题目的核心应是对理想的追求,追求理想的“基础、方法、路径、目标及其关系等”,引导考生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,如何实现理想等。这正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彰显和落实,目的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、形成科学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促进全面发展。

2.注重传统文化,深挖理想与“义”的内涵

材料中引用了汉代扬雄的一段话阐述了理想应有明确目标:“不断加强修养,端正思想,并将‘义’作为确定的目标,再付诸行动,就能实现理想。”这其实是引导考生在追求理想时应将“义”作为目标,“义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,既包括正义、道义,也包括国家大义。因此,考生在写作中应深入挖掘理想与“义”的关系,强调理想目标应符合正确的道德准则,应考虑国家大义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:“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,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……”以传统文化作为作文材料正体现了这一精神。

3.切合学生特点,引导思考发展方向

题目中还特别强调“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“,因此,考生在写作时切不可泛泛而谈,而要结合自身实际,思考自我发展方向,应站在“当代青年”的角度,将自身的理想追求与个人实际、道义规范、时代精神、国家发展等结合起来。古人强调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当代青年也应有这样的觉悟和信念,既要进行自身修养,也要恪守道德准则,更要担当国家责任。

总之,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回归材料作文传统,从青年学生特点入手,落实“立德树人”教育目的,注重挖掘传统文化,引导考生思考自我发展,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理想。

立德树人 突出情境 注重能力

尧建兴,郑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研组长。

作为高三年级一线教师,我觉得2021年河南高考作文题目既在意料之外,也在情理之中。意料之外是并没有直接考“建党百年”“脱贫攻坚”“抗美援朝”“中美关系”等热点话题,情理之中是延续了高考作文题目既稳重大气又细致深入的命题特点。整体来看,题目不偏不难,学生有话可说。

首先,体现了“立德树人”的特点。不管是2019年的“劳动观”、2020年的“人物评价”,还是今年的“理想”主题,作文都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理想,树立远大志向。而且连续三年河南高考作文都体现了“古今融通”的特点,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,养成优秀品格,厚植家国情怀,实现远大理想。

其次,体现了高考作文的“情境意识”和“任务要求”。尽管今年的高考作文没有往年“演讲稿”“发言稿”“书信”等文体设置,但是依然设置了“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”“结合自身发展的思考”等情境意识,引导学生将“宏大主题”“抽象概念”跟社会实际自身发展紧密结合,不谈大话空话,讲真话讲实话。

最后,体现了“注重能力”的特点。有关“理想”的作文小学生也会写,可是高中生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和水平呢?从2019年的“劳动观”到2020年的“历史人物评价”,再到今年的作文题目,都体现了高考对于学生思维品质较高的要求。“理想”的内涵是什么?站在“当代青年”的立场,应该怎样理解“加强修养”“端正思想”“确立目标”“付诸行动”的内涵?这都体现了高考作文面对熟悉的抽象话题,对学生思辨性思维、批判性思维、多角度思考、多元化理解的能力考查。

总之,今年的高考作文考生并没有陌生感,并不感到突兀,很熟悉,有话说,希望各位考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!

从自身出发,善用活用素材

闫芳,郑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、骨干教师,郑州一中高三语文教师。

今年的高考作文依然是任务驱动作文,题目给出了写作材料并设定了任务情境。材料首段指出古人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,并例举了扬雄关于修身的名言,解释了大意。写作的情境要求是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。

情境下的任务写作,对广大考生来说,是不陌生的。作文材料选取学生熟悉的话题,能够切实把学生十几年来的生命积累和成长感悟激发出来,站在高考的人生节点,回顾成长过程中对理想的追求和思考,展望未来,为更好地发展自身奠定基础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命题是非常成功且很有意义的。

本次作文材料审题的关键在于抓住第一句话所设定的写作范围——追求理想的基础、方法、路径、目标、关系等,并准确理解扬雄对修身的譬喻。因此,考生可以着眼于追求理想的基础、方法、路径、目标中的任何一个,也可以着眼于它们之间的关系。比如,从扬雄的名言着手,谈追求理想过程中修养、思想、义的关系。审题立意要从材料出发,并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,体现写作的任务要求。

学生可以调取的写作素材是很多的,比如,选修课本《中国文化经典研读》中的“修齐治平”“家国天下”等单元就有关于修身与追求理想的具体论述;又如热播剧《觉醒年代》中也有诸多名人注重修身、追求理想的素材。素材使用的关键点在于:若选取与论题一致的素材,重在分析,巧在关联;若选取与论题相反的素材,则要从两方面辩证分析,将议论引向深入。

另外,对于文体,本次作文命题没有明确要求写议论文,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。

千呼万唤始出来,似曾相识耳目新

刘玉,信阳高级中学高级教师,实验班语文教师,从教21年。河南省名师、河南省骨干教师。

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揭开面纱,如一位熟悉的陌生人,似曾相识又眼前一亮。题型稳定,审题难度不大,但想拔得头筹,需有思想的厚度、见解的深度,需有文字真功夫。规避热点,反押题、反套作、反宿构,体现了高考稳字当先、稳中藏变的命题特点。

一、题目特点

题目以古人比喻为载体,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;以追求理想为核心,观照了青年成长的命题。乙卷作文题体现了高考守正创新、稳中有变的特点,延续了任务驱动型作文,题目仍由材料、任务、要求三部分构成,不同的是减少了限制性,如文体的应用性、写作对象等,不让“任务”成为羁绊,让学生有更自由广阔的写作空间。高考题的这种处理,是对平时模拟题任务指令过于繁琐的纠偏。

二、审题立意

材料由“扬雄射箭之喻”引出,核心是让考生结合自身发展谈“当代青年对理想的追求。”材料提供了四个角度,考生可依据材料进行阐发。一是追求理想的基础是“修身”,即陶冶身心,涵养德性,修持身性;二是追求理想的方法和路径是“矫思”即端正心思,“后发”即付诸行动;三是追求理想的目标是“义”,“义”是审题的关键词,可以引申为“道义”“仁义”“勇义”,是家国情怀,是敬业奉献,亦可是公平正义……;四是“扬雄射箭之喻”中理想几个要素关系是“奠而后发”,即一切确定后付诸行动。考生可就追求理想过程中某个环节阐发,也可联系不同方面,综合考虑,按照一定逻辑展开论述。

构思和切入角度相对自由,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较大。比如可从三个方面设立分论点:一是修身正心。树立正确三观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二是理想目标坚定执著。立大志、行大道,红心向党,心怀家国,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之中。三是付诸行动。要投身一线、扎根人民、奉献国家,在奋进的新时代洪流中实现人生理想。

三、命题导向

1.彰显立德树人,弘扬新时代主旋律

材料选自扬雄《扬子法言·修身卷第三》原文,对修身、正心和义的提倡凸显高考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,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,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。体现了高考作文“立德树人”的命题导向,“有理想”是树人的基本要求。

2.淡化任务指令,提供多角度思考

虽然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,但淡化了任务指令,未涉及文体指令、情境指令等。不再要求统一写演讲稿、书信等。但内容指令依旧明确,要围绕当代青年对理想的追求来构思行文。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空间。

3.紧贴学生实际,抒写真我真话真情

紧贴考生实际,涉及的论题是每一位青年学子实际面临的问题,既熟悉又陌生,既有话可说又能激发写作欲望。作文即“我手写我心”,行文时要将“真我”倾注,联系自我及新时代涌现出的优秀青年代表来谈,入情入理,忌假大空,忌“贴标签”“穿靴戴帽”,一定要说真话、抒真情、有真我,方能触人心弦,赢得高分。

历年高考作文一出炉便火速窜上热搜,引发全民围观。它不仅是语文的重头戏,更是选拔人才的导向牌和教育的风向标。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,今年的作文将引发更多思考。